戏曲要发展,不能盲目追捧“郭德纲模式”,用不了也不能用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何赛飞的冲冠一怒博得了戏曲界和戏曲爱好者们的喝彩,她痛斥了戏曲界存在的“唯奖论”现象,大快人心。

有些戏曲从业者为了冲击大奖拿到项目和业绩,不惜花费大量资金和资源“拼奖”,很多拿奖的新戏却又因为观众不买账被束之高阁,到最后钱没了,花钱排出的戏也没了。

类似针对戏曲界过于追求排新戏拿奖的发言之前京剧表演艺术家史依弘在某次讲座中也说过,既然京剧和越剧两位艺术家都曾指出过戏曲界存在的这种乱象,可见有些问题在行业内部已经相当严重。

何赛飞的发言在网络上发酵之后,很多关心戏曲发展的网友同样对戏曲界“拼奖”乱象痛心疾首,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戏曲界最大的问题是发展有困难,愿意看戏听戏的观众太少,国家投入再多钱也很难带动起来。

于是,有网友提到了“郭德纲模式”,认为戏曲行业应该学习德云社和麒麟剧社的发展思路,全面面向市场自负盈亏,让戏曲演员都用票房养活自己达到优胜劣汰才能激活整个行业。

对此,笔者认为,戏曲界要发展,一方面要治标,比如何赛飞和史依弘所讲的戏曲界“拼奖”乱象中反映出来的圈子文化、艺术灰产和艺术腐败都需要一一整治。

同时,戏曲发展还要治本,但这个治本的方法肯定不能盲目追捧“郭德纲模式”,这个模式对于戏曲界来说不仅用不了也不能用。

一、用不了

之所以戏曲界用不了“郭德纲模式”,主要原因有两个

1、观众群体来源问题

德云社麒麟剧社的观众确实很多,郭德纲不论唱京剧还是唱评剧,不仅能卖票,票价还挺高,从大几百到上千都有,这是没人否认的事实,其市场层面的成功也值得肯定。

但是,郭德纲唱京剧的主要观众群体是从相声观众“平移”过去的,他是先通过相声行业走红十几年积累了大量忠实粉丝,然后才逐步引导粉丝往其他跨界领域发展,也就是俗称的“割韭菜”。

比如郭德纲不论是演话剧、演综艺还是拍影视剧,其贡献票房的主力军还是来自郭德纲那些基本盘粉丝,其中绝大部分人都是从相声跟过来的。

直白一些说,如果二十多年前郭德纲和张文顺、李菁他们开的是麒麟剧社而不是德云社,以他的京剧水准,你觉得他还能爆红全国吗?

问题来了,戏曲界上哪儿去找郭德纲拥有的那些相声粉丝基本盘呢?总不能让戏曲演员们都去说相声演小品拍喜剧,等出名了有粉丝了再来唱戏?

典型如何赛飞,绝大部分观众都是从影视剧里认识她并喜欢她的,如果何赛飞从一开始就只唱戏不演影视剧,她的粉丝和观众数量绝没有现在这么多,其个人影响力也没有现在这么强,在戏曲大会上痛斥一些乱象也不会上热搜。

戏曲界适合走郭德纲模式的艺人肯定有,但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拥有粉丝基数,二是自己拥有相当不错的戏曲功底,这样的人在戏曲界有是有比如王珮瑜,但数量太少,只能像郭德纲一样起到带头作用宣传推广,解决不了全行业的问题,自然也很难大面积推广。

2、规模问题

郭德纲在搞麒麟剧社时也有市场方面的担心,也做好了亏损个几百万的准备,他在其他领域赚到的钱可以用来贴补麒麟剧社,可见就算是拥有极大粉丝基数的郭德纲也对戏曲市场前景没有那么强的自信。

德云社仅仅只是一家中型规模的娱乐公司,他们对涉足戏曲行业尚且小心翼翼,我国有那么多戏曲演员、院团和从业者,任何一个运营模式的改革都不是一件小事,会影响到全行业所有从业者的前途和生活,所以很难去参照一家中型公司的模式搞大型改革。

俗话说,船小好调头,德云社的船能跑护城河,全国戏曲行业是万吨巨轮,只能在大江大河大洋大海里跑,这就是区别所在。

二、不能用

想把郭德纲模式应用在全国戏曲界的话,还有两个现实问题会导致不能采用。

1、发展思路

麒麟剧社是商业公司下属的戏曲团体,采用的是商业运营模式,门票和出场费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再加上其观众群体主要是粉丝,这就导致其发展思路必然要坚持走商业路线。

对于大部分戏曲院团来说,他们不仅要演戏卖门票,同时还要坚持传统艺术的推广和传承,不能完全按市场需求去走。

举个例子,郭德纲和天津评剧院合作《打狗劝夫》,曾昭娟在台上被郭德纲逗笑场了,这种现象在传统戏曲艺术里属于典型的演出事故,但这个演出事故在郭德纲的粉丝那里却被誉为“经典名场面”,和于谦在台上醉酒说相声一样被粉丝狂热追捧。

这种拿演出事故当经典的现象可以发生在郭德纲模式中,毕竟他的粉丝多数都是相声观众,看的就是搞笑,没有搞笑场面可能还不来了。

但是,这种风气就不能出现在传统戏曲院团里,如果全国的戏曲院团都为了取悦观众在台上砸现挂出怪态洒狗血,那戏曲也就没有传承下去的必要了,到最后,能说、能唱、能逗还有绝活的二人转或将一统江湖,全国的戏曲和曲艺全都二人转化。

类似事情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戏曲界曾经发生过,当时的戏曲演员为了生存只能去迎合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搞出了以《大劈棺》和《纺棉花》为代表的一大批粉戏和闹戏,险些毁了整个戏曲行业,用老舍先生在《茶馆》里的台词说就是“正经东西,全都得连根儿烂”。

所以,对于传统艺术来说,不推向市场是不行的,但全面推向市场的话,在观众平均素质和欣赏水平上不去的情况下,盲目迎合观众会导致艺术的滑坡甚至堕落,这种现象不得不防。

2、资本特征

郭德纲模式走的是资本路线,不论是宣传还是运营都是资本在推动,而资本运营的一个特征或结果就是财富聚集,极端表现就是垄断和一家独大,所以郭德纲的亲儿子郭麒麟就认为,相声行业的红火其实是虚假繁荣,火的是德云社,不是相声。

事实上,在演艺圈出现的演员天价片酬现象也是资本运营的必然结果,少数人垄断了大部分资源和流量,然后就会造成流量演员以及背后的资本收割了大部分行业红利,其他海量演员哪怕是实力派演员由于没有资本加持,只能在行业内充当分母,这就是市场上著名的“8020”法则。

如果戏曲界也按郭德纲模式去搞资本运营,把资源和资金都集中到少数演员身上,捧红是肯定能捧红,但这就会带来一个可怕的局面,10%的明星收割80%的红利,10%的演员分享10%红利,剩下80%的演员则只能去分剩下的10%。

在《中国梆子大会》上有着优异表现的年轻戏曲演员张军波,每个月工资只有一千五百元,他就是那80%演员中的一员,而不论是何赛飞还是史依弘,她们在客观上已经是10%的明星行列了。

也就是说,现实中的戏曲行业已经在走资本化运营模式,只是没有大规模搞起来,如果整个戏曲行业彻底转向市场全都按照资本运营模式去做,那投给李胜素、何赛飞、史依弘、张火丁等名角儿的资金会越来越多,而全国大部分戏曲演员都会变成张军波甚至干脆失业,连一千五百块的工资都没了。

资本是个好东西,但如果放任资本野蛮发展的话,带来的不良影响将是非常严重的,不论是艺术品质的滑坡堕落还是人才队伍的崩塌消散都是可以预见到的结果。

所以,戏曲、曲艺市场可以有也必须有“郭德纲模式”的存在,但整个戏曲行业绝不能全变成郭德纲模式。

三、该怎么办?

笔者在文章中提过一个问题有很多人都是在电视剧《大宅门》里认识并喜欢杨九红的,但这其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看过何赛飞的越剧?

这就是戏曲行业最大的问题所在,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庞大、稳定且健康的观众群体,没有形成肥沃的戏曲土壤,自然很难生长出优秀的戏曲成果。

戏曲生态的建设并不是请几个明星炒流量或排几部新戏获个奖那么简单,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学校里有多少戏曲兴趣班?青少年有多少戏曲比赛?戏曲学校里有多少学生?

电视上有多少戏曲题材的电视剧,电影院里有多少戏曲题材电影,短视频平台上有多少戏曲作品和科普?

社区里有多少戏曲社团?城市里有多少戏曲演出?乡村里有多少戏曲舞台?

千万不要小瞧了各种演出和影视剧对观众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举个例子,黄晓明和尹正合作过一部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作为一部戏曲题材的电视剧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直接带动了很多观众对戏曲的关注和欣赏。

但是,目前的影视剧行业各种古偶剧才是重点,综艺节目里各种吃喝玩闹才是重点,甚至于短视频平台里各种“挖呀挖”才是重点。

面对荒漠化、低幼化、饭圈化的娱乐市场,文艺界要做的是积极引导,媒体界要做的是积极配合,而不是拿一句“年轻人喜欢看”当幌子,然后去积极迎合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最后形成整个市场的螺旋向下,“挖呀挖”大行其道,传统艺术曲高和寡。

总结,“郭德纲模式”肯定有其鲜明的优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戏曲行业的流量和关注度,值得肯定也功不可没,但这种模式还是属于明星效应,仅适合德云社等少数团体,并不适合推广到整个行业。

就像阎鹤祥所说的那样,相声没火,郭德纲火了。戏曲界目前需要的是让全行业都活起来的模式,而不是集中全力去获个大奖或打造一个大明星。

戏曲行业要健康稳步发展,除了要整治各种乱象以及惩治“艺术腐败”之外,如何培育优质的观众群体、建立优良的发展氛围是一个必须从全方位思考的课题,寄希望于大奖效应和明星效应都只能治标,从根上解决才能治本。

上一篇:何云伟效仿曹云金直播,全程画画不看弹幕,网友:一辈子抬不起头

下一篇:曹云金黄金搭档刘云天,直播间答非所问,是智商堪忧还是玩相声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