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是一个相声团体。班主郭德纲在2004年6月拜师侯耀文。
后来,侯耀文应邀写了“德云社”三字。这副墨宝以后成为德云社部分小剧场门口的牌匾。是为近日被热议的“写错了”的德云社牌匾。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上传播,视频中一位戴着眼镜的女子在南京德云社门口大喊大叫,称“我好心好意告诉你,你(牌匾上)那个‘德’字写错了”“多缺德啊”“你把我们中国文化怎么宣传的”。视频中,这位女子情绪激动,言辞激烈,慷慨激昂,打了鸡血。
曾经有这么一个小笑话,原文不太记得了,大概与某个著名画家有关。我们暂且假定这位画家在画牛,反正无伤主旨。
话说一位路人在旁观一位正在画牛的画家,良久皱眉道:“先生,您这牛画得也太不像了吧?!”画家内心毫无波澜,反问道:“既然不像,你为什么说我画的是牛呢?”
当然了,这个有些诡辩论色彩的笑话拿来比较“德云社牌匾”争议,似乎还是有些不精确。
我们不妨暂且“好心好意”地认为,这位女游客如此激动,不是出于“终于被我逮住一个牌匾上的字不规范而且刚好我认识(我多能耐,叉腰)”的心态。
这位女游客张口闭口“中国文化”“传统文化”,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传统文化范畴中的题字(匾额)文化。
古人最初在建筑物的显著位置题字,从实用主义出发,无非是作为路标、向导的作用。据说最早源于汉相萧何书“苍龙”“白虎”以分左右。
后来,在满足实用主义作用的基础上,古人开始尝试变着花样题字,并因而衍生出匾额、趣联等文化。据说晋武帝在皇宫装修完毕后,就曾力邀王献之为各宫室和城门题匾(又据说因后者坚决拒绝,而换了别人)。
那么最晚从晋朝开始,古人对匾额的要求就多了“美观”、“视觉享受”这一块。
可能在唐宋年间,随着文字的进一步普及,民间私宅使用牌匾、商铺使用文字招牌,也逐渐多了起来。这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表示“在现场,可以证明”。
商铺牌匾自然一贯以通俗易懂为核心要求。而如何将匾额文化玩出各种花样,玩出X格,成为文人墨客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事业。
传说中的“八仙联”
孔庙对联寓意“富贵无头”“文章通天”的“错字”。
雨荷不知何处去,此地空余大“眀”湖
懂了懂了,皇桑避暑,比旁人都多两份艰“辛”
可以说,匾额文化正是体现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处世哲学、精神寄寓及审美观的活化石。
如果严格按现行《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来要求,多少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旅游胜地上的文字能够幸存?
顺着《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思路,我们再谈谈“异体字”。
所谓异体字,是指与所订的正字相对的字体,包括俗体、古体、帖体等。比如著名老字号“全聚德”,现存的署名钱子龙的牌匾,上面写的赫然却是“全聚徳”——心字上面缺了一横(那位女游客请你冷静,没说让你换个地方骂“缺德”啊)。
除了全聚德牌匾这样不细看难以分辨的“缺一横”写法,“德”字在过去的碑文、经文、金文篆刻等情境中,出现了数十种变体。其中《魏仇臣生造像》曾出现的异体“德”字,与被指责“写错缺德”的德云社招牌完全雷同。
然而话说回来,路标、店铺招牌,依然以通俗易懂、容易辨识为最终目的。以这样的标准来看,山东博物馆的匾额恐怕就属于不合格的例子了:
“被狗偷尔心”?
当然了,还有一些通常在私人室内悬挂的字画、匾额。
“好狗边上飘”
“六岁当猪”
“妇女至宝”
那么,对于这些千奇百怪、个性张扬的匾额题字,我们该何去何从?
德云社“写错了”的招牌,据说班主郭德纲曾解释他的师父侯耀文是借这款题字来警示德云社演员“德为第一”。
我们大概无需纠结于这个说法的真实性,毕竟德云社牌匾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第四款的规定的:
第十七条 本章有关规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一)文物古迹;
(二)姓氏中的异体字;
(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再回到事件中的那位女游客。
为什么在发现“德云社招牌上的字写错了”时,不是在笑话“德云社没文化”,或者指责“侯耀文缺德”(再强调一次,我没撺掇你啊),而是指责“德云社缺德”呢?
这画风、这脑回路,就好像这样:
用一句“有文化的”文言文来形容,就是:这大脑洞,得是用炮轰过吧?
声明:本文由 麦香骆驼 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转载请告知并注明作者姓名。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