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工资1500块兼职送外卖,60岁的何赛飞揭开“国粹”遮羞布

钱呢?戏呢?

这两句问话出自山西的一个戏曲比赛。

60岁的评委何赛飞在点评戏曲时痛心地说

你们口口声声梅花奖、文华奖,几百万几千万花那么多钱排一台戏,得了奖之后放在仓库里,老百姓也看不到。

戏呢?钱呢?到哪里去了?

本来隔行如隔山,我是不敢妄加评断的。

但是听到何赛飞双手都在颤抖的询问,又忍不住想说。

在外人看来,何赛飞是戏曲大家,又演过《大宅门》、《大红灯笼高高挂》、《孝庄秘史》等等热剧。

包括前不久热播的《人生之路》,她也参演了。

可真实的原因是,她所在的越剧团接不到演出,只能去拍戏补贴生活。

拍戏出了名之后,别的节目才愿意邀请她做个评委、上台演戏。

而每次有了上台的机会,何赛飞才可以为戏曲唱几句,为戏曲说几句。

这是一个在阴沟里仰望星空的人,令人敬佩,感动。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她这样的运气和勇气。

就像比赛里那位来自山西吕梁的晋剧演员张军波。

他毕业于山西省戏曲职业学院,后被山西省晋剧院看中到了太原发展,妻子和孩子还在老家。

分隔两地,一个月回家一次是常态。

都5年了,张军波还只是一个临时工,住单位宿舍,每月工资1500元。

演戏之余,他只能跑网约车、送外卖补贴家用。

2023年,竟然要用1500养活3个孩子?

这可能都没达到当地最低标准工资吧,真的很荒唐。

而热搜2亿多的阅读量足以说明,还有多少这样的人过着这样的生活。

我想起了网红教授戴建业。

听他授课,讲到兴处,常常忍不住蹦出家乡话手舞足蹈。

唯有真正的热爱,才能如此沉浸。

可是只有热爱有什么用,戴建业的妻子生病了,一盒药就要5万多。

为了给妻子看病,他只能不停的接讲座赚钱。

有一次一个学生看到戴建业又开讲座,就指着他大骂还有没有点文人风骨?

戴建业说,病都看不起,我要这文人风骨有何用?

虽然事情后来被辟谣了,戴建业说自己的稿费可以支持妻子的医药费,也没有人骂他失去了文人风骨。

但事是假的,道理却是真的。

之前有一部纪录片名字叫做《119请回答》。

里面讲述了消防员惊心动魄的救援日常,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心酸又无奈的现实。

他们的待遇太低了。

消防员的基本工资是2000—4000块。

而为了解决现役警力严重不足和灭火救援任务日益繁重的矛盾,各地都会招募相当一部分数量的合同制消防员。

他们与现役警员任务一致,管理一致,但工资只能靠当地财政支出。

地区财政结余是有区别的。

在交完各项社保、保险之后,收入仅有1000元的消防员大有人在。

在人生最好的年纪,他们既要拼尽全力救人,又要拼尽全力,在这座城市中生活下去。

还要尽力压缩自己的开支,去抚养妻儿,孝敬老人。

太难了,李兰娟院士就曾呼吁我们的高薪不是给凭脸蛋不劳而获的人,要留给真正靠本事吃饭的人。

“这些人不保护,不给予基本生存,给谁?”

说的有点远了,何赛飞老师只是针对戏曲行业现状来说,还是不要误会她的意思。

她也没有说给予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就是必须要给这个人编制,必须提高工资,最好是“208。”

这也不现实。

一个剧团,戏少人多是不可避免的,编制就那些,如果人人都有编制,那可能编制也没有了意义。

也没有说“梅花奖”不该办。

“梅花奖是戏曲艺术的最高标准,每一个演员都应该去努力得奖”。

更不是借着热搜伸手向国家要钱。

事实上,戏曲是不缺钱的。

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明确提出“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机制、戏曲工作者扎根基层潜心事业的保障激励机制”。

也就是说,国家对于戏曲演员一直是非常重视的,钱花了很多很多。

就像何赛飞说的,排一个梅花奖作品,要花几百万几千万。

这样的巨款自然是来自国家财政。

所以,钱花哪了?用在排练上还是用在包装上,有没有贪腐?才是何赛飞提出的问题。

“得了奖之后放在仓库里,老百姓看不到”,才是戏曲的根本困境。

这是两个互相关联又各自独立的问题,我们既要询问,钱去哪了?

直接说,是有些从业者,真的烂透了,拿了钱不干活。

20年前和20年后的戏曲行业生态,竟然没什么大区别,这无疑需要反思和改变。

但同时也要问,得奖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吗?

或许对行业内的人是优秀的,毕竟是拿奖了。

但是作为一个观众,我们关心的是有没有真正好的戏出来。

这和得奖没有关系。

反而是都去靠技巧评奖了,新编排的新戏只顾创新高雅,少了传统味道,远离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且如果获奖有效果,能吸引观众,早就全国巡演创收,不至于放在仓库里吃灰。

所以,传统文化都没发扬光大,还创新什么,创新的都是急功近利。

也导致来来回回台上的一直是那些熟面孔。

而熟面孔自然又是屡屡获奖的第一人选。

看上去很繁荣,但只是内部的、虚假的繁荣。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当然,追求评奖也不是说他错,要生存要发展,这是一种方式。

可是,得奖的作品,观众看不到、看不懂、根本不爱看,这对戏曲发展又有何益处?

浅显的道理,戏曲首先要好看,才能有观众,有了观众就有钱赚有奖拿。

有了钱就能培养更多演员,提高生活,有了更多好演员,戏才又会变得好看。

这是一个相辅相成,需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走的过程。

戏曲取材于生活,也要融入生活

戏剧的作用是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不能标语口号。

说白了,我就是觉得,拯救一个“消失”的行业,肯定需要大层面的努力和支持。

尤其是演艺行业,和别的事不一样,没人雇佣,就没法演。

它是一个需要靠别人实现的梦想,他们的梦想需要被照顾。

但一个行业如果因为遇到挫折,就主动失去了自我造血能力、吸引力和发展空间,只靠着拨款、拿奖、“啃老前辈”来吊命的话,那也没什么奔头。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天人合一,才能天道酬勤。

隔壁没落又翻红的相声行业,不就是如此吗?

郭德纲16岁拜师说相声时,这个行当已经没落了。

连“龙兴之地”天津的茶馆都开始免费送票,就这都没有人去看。

后来郭德纲还把这个场景写进了段子里,说

天气特别冷,台下只有一位观众,我对他说,你要上厕所就和我打招呼,不能偷着跑。

在行业低谷期,郭德纲也埋怨过社会,至今依然与主流“为敌”,说大舞台靠关系有黑幕。

但是当意识到抱怨没有任何作用后,他也只能咬着牙去北京跑活。

管饭,没工资,从剧团回大兴出租屋都没钱给黑车司机。

郭德纲就对人说我没钱,怀表抵给你吧。

肯定没有人收他的怀表,郭德纲只想借此留一口气。

如果那天他真的把怀表抵出去了,可能就没有德云社了。

说相声的,可以不活,但不能没活儿。

师父教的段子,前辈说的包袱,郭德纲认真记下,步行回家后再推敲推敲举一反三。

郭德纲会的东西特别多,是行内共识。

2004年,郭德纲办了一场“濒临失传相声专场”,靠着攒下的段子,他的声音在收音机里飘了一整天,一炮而红。

不过后来创立了德云社,还是没赚到钱。

这里面有郭德纲自己的问题,得罪人太多,也有行业的瓶颈,相声真是没落了。

可是他不在乎。

愿意说相声,就愿意为它说到死。

为了维持德云社的运营,郭德纲还去一档综艺里做了2天猴子,吃喝拉撒都摆在群众面前。

熬过了低谷,赶上传统文化振兴,终于现在凭借自己的坚守,让相声翻红了,也吃到了红利。

也和戏曲一样,如今相声的路走上了创新,十几年间,相声演员们参加了综艺,出演了电影。

再提到德云社,都不敢说它的主业是相声。

有各自的幸运,也有各自的不得,算是行业的“典型样本”。

但是德云社还活着养活了那么多爱相声的人,我想答案藏在班规里

你的根是相声,只有把相声说好了,日后的路才好走。

相声也好、戏曲也好,各行各业也好,都是以作品为生。

要把作品打磨得更好,把艺卖出去,以后的路就好走了。

所以,我们该如何回答何赛飞老师的问题。

可能对热爱戏曲的演员最好的生存和保护,是给他们更多元的舞台和发挥空间,让观众看到他们的戏。

也需要时代能不吝馈赠这些用心赶路的人,揪出打击吃干饭的蛀虫。

传承和复兴的前提永远是“尊重人才”,传承和复兴的载体就是一个又一个人。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其实张军波也替我们回答了。

他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自己的事业,坚持就会看到光明,舞台还是需要年轻人的。

越是在艰难的时候,越不能忘记努力。

大舞台也好,小剧场也好,只要肯付出的都应该并且都会有回报。

长风破浪会有时。勇敢去做去尝试,想着想着都是问题,做着做着都是答案。

坚持本心的人或许会辛苦,但一定不会被辜负,一定会有人为你呐喊。

-完-

图片及资料来源

《“痛斥梅花奖”?何赛飞回应》,观察者网,2023.05.21

《戴建业,请别退网》,最人物,2023.04.13

《郭德纲家书既落江湖内,便是薄命人》,环球人物,2019.03.04

《谁来回答何赛飞提出的问题?》,澎湃新闻,2023.05.21

上一篇:何赛飞,揭开了一个大疮疤!

下一篇:你们把我抓了,我也要讲!她,揭开了一个不那么光鲜的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