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艺术家!你们……几百万、几千万花那么多钱排一台戏,得了奖之后放在仓库里,老百姓也看不到……”
戏呢?钱呢?
到哪里去了?
有人说,何先生(何赛飞)的呐喊撕掉了曲艺行业的遮羞布。
真是这样吗?
一、
2023年了,你敢相信还有人当临时工、甘愿拿1500元的工资,认真的去做地方戏曲的艺术传承吗?
起初我不信。
21日,看了何先生点评一个演员的视频后我信了。
《梆子大会》上,何先生赏析了晋剧演员张军波表演的《清风亭》后,她看到晋剧的传承,也看到了传承后面的辛酸。
何先生说“这样的艺术家不保护,不给予基本生存,给谁?”
曲艺正在消失。
是啊,戏呢?
钱呢?
难道真的像何先生说的那样,“几百万、几千万花那么多钱排一台戏,发个奖扔仓库,就万事大吉了?”
印象中的的确是这样。
小时候,我们看《曲苑杂坛》、《综艺大观》,有戏剧、演唱、器乐演奏、舞蹈、魔术、杂技、戏曲、音乐剧、诗朗诵等;
而今呢?
没人看电视。
大家都在刷短视频,短视频中“秀车、秀财”就占了一大半,传统戏曲几乎没有,甚至有人唱了一宿,都没人关注。
为何会出现现在的状态呢?
是不好听,还是上不了台面?
其实都不是。
是不赚钱。
曲艺是严谨的艺术,要字正腔圆,要有板有眼
这非常考验基本功。
没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台下锤炼,是达到不了上台表演的标准,更不可能用它去赚钱。
这也就使得这种艺术不时常出现。
还有就是不够重视。
很多地方管理松懈,没有商业性演出,演员可以几天不来排练,也就没有新节目,基本属于瘫痪状态。
还有就是待遇问题。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叫“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有多少人就是为了这个“编制”,而去从艺的?告诉大家一个事,我们熟悉的明星,基本上都有编制。
他们差钱吗?
不差钱,但是差编制。
谈回来,看晋剧演员张军波,做着最累且不知何时出头的演员,拿着一个月1500元临时工的工资,公平吗?
不公平。
有人说,何先生的一席话撕开了曲艺界的遮羞布。
这块遮羞布,还用撕吗?
行业内的不说,行业外的的不关心,这也能算是遮羞布?
遮了谁的羞?
就像我们普通人,一辈子能听过几次传统曲艺,能听懂几句戏词,能欣赏得了什么戏腔,都不懂,哪来的羞?
羞的只有懂的人,而懂的人却在装糊涂,捧着自己的铁饭碗,只要不掉地上,一切都是过眼烟云。
在我看来,何先生的话,打的不是别人的脸,而是自己的,想用呐喊叫醒装睡的和叫醒装糊涂的人结果一样。
一个人的呐喊唤醒的只能是一群没钱也没机会去欣赏戏曲的人,反之,那些人会继续装睡、装糊涂。
喜欢曲艺的人,基本上都在用自己的能力去支持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就像相声不能没有郭德纲。
郭德纲在行业内屡次遭到排斥,但他却撑起了相声的大旗,让相声这个行业得到了延续与拓展。
如果没有郭德纲这些年的带动,谁会拿着真金白银去听一段听过几百遍的相声段子呢?
没人会去。
现在的生活压力让年轻人比较焦躁,很难静下心来去欣赏艺术,大家更喜欢新的东西去刺激大脑。
曲艺的现状与现代人的压力一样;
都是生存艰难。
普通人是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曲艺却不是,百年历史传承,却在慢跑中被外来文化艺术绊倒了。
动漫、歌舞、综艺、影视、音乐,都在侵蚀传统文化。
动漫让孩子痴迷、歌舞让少年模仿、综艺让青年追捧、影视收割中年人的最后浪漫、音乐全方位俘获人心。
为了一场明星演唱会可能提前半年预定,去了也只是看看大屏幕,听听做法一样的歌曲。
却感到值得。
去机场堵一个包裹严实的明星还为之疯狂。
去欣赏自己听不懂的音乐会,回来还要炫耀自己是高雅艺术的忠实粉丝。
人们嘴中的听不懂,是拒绝传统艺术的借口。
可到了流量明星面前,人们却能低下高傲的头,“泰裤辣”、“华语乐坛永远的神”……
一首类似作法的《无字歌》!
传统艺术家无言以对。
无言以对的还有更多。
相信大家都看过《狂飙》吧,也都知道狂飙中演员的片酬吧,张译2000万,张颂文500万,配角20万不等!
他们中,谁对得起这份片酬?
没人对得起。
还有,某些明星拿着体制内的工资去演戏,拿着高片酬还去带货,打着“送”的旗号却实打实的卖产品。
收坑位费、佣金、提成……
一场直播发30万红包,本来是所有人一起抢,结果手抖,变成6个人抢,但够张军波奋斗17年了。
有的演员用剧本演戏,全民配合,有人用真本事却换不来一个面包。
这块遮羞布,还用扯吗?
昨天,刷到一条视频,一个博主花3599元门票钱,去看blackpink的520澳门演唱会,定了7000余元一晚的酒店。
blackpink的演唱会某女星也去了。
这是一个韩国女子团体。
明星都追星,还追的是韩星,你就想想,传统曲艺谁来欣赏?
有很多艺术形式在外来文艺的入侵中,正在消失。
比如
“四川的方言相声、吉安圳头鼓板乐、河北的鱼鼓说唱、岭南的木鱼歌、宁波的甬剧、余姚的余剧……”
全国现存348个剧种,17种濒临消亡,已有47种剧种已经消亡!
这是一个可悲也可哀的现实。
有能力的不使劲,没能力的空悲叹!
许多曲艺形式追溯起来都有一二百年的历史,有的甚至更长。它们是和中国文化的血脉紧紧相连。
可是曲艺给大众留下的记忆却很少。
“人走艺亡”?
如今,曲艺呈现出来的就是这样的现状。
后继乏人。
有的艺术眼看要失传,却没接班人。
老一辈是靠师傅口授心传学来的,在经过小剧场、小剧团的多年锻炼才成的角,现状叫艺术家。
比如北京琴书。
最有名的是关学曾老先生(关晓彤爷爷)。
先生有很多的弟子,最多的时候他都数不清究竟有多少,由他命名由他扛鼎唱了半个多世纪的北京琴书。
但先生之后“北京琴书就绝了”。
2001年,北京市曲艺团副团长李伟建接受采访时说
曲艺“到了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刻”,“曲艺人要有危机感,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别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上丢了”。
其实,早就丢了。
李先生举了一个例子,他说
“团里组织了一次演出,鼓曲乐队的11名乐手凑在了一起,他们突然发现这是在一个团他们11年中第一次凑齐。”
曲艺如今的衰落,不是谁平地一声吼就能吼出未来的。很多地方曲艺连剧场都没有,何谈复兴呢?
马玉萍先生。
是曲艺大家吧;
她退休后有一段也不想唱了,但终归是“舍不得”;曲艺已与她相伴了整整一生,参与了她全部的生活、生命。
就像现在的张军波,12岁学戏至今一直坚守在舞台上,一是爱唱戏,二是,不干这个他有选择吗?
丢,不知道干什么好;
守着,又很尴尬。
这就是现状。
曲艺,要守住经典,就要创新,它衰落与不受欢迎是“艺术本身和观众有了距离”,一个坚持高雅,一个选择做个俗人。
“艺术不创新就会被时代抛弃”。
所以说,不是何先生扯下了曲艺的遮羞布,而是她让我们知道曲艺在远离我们,因为它在消失。
我是刀郎凯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