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艺人贡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在相声历史中,离了他行不行。所以排名第一的,就是相声界的祖师爷,穷不怕朱绍文先生。因为,没有他就没有相声的传承。
在有相声这一艺术形式以来,传说朱绍文是叫过张三禄老师的。但却是朱绍文正式开始表演相声,并且发明了白沙撒字和太平歌词。最重要的一点,他开始收徒传艺,把这门艺术形式流传开来。所以,没有朱绍文,就没有后世的相声。因此,他必须排名第一位。
第二位就是侯宝林先生。如果没有他的存在,解放后相声艺术是否存续,就要画个问号了。侯宝林是第一个在园子中攒底的相声演员,是第一个将英语引入相声的演员,又是第一个穿西装上台的相声演员。
解放后,他又积极参加相声改革,把相声引入了大雅之堂。他把相声的表演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使这种艺术形式更适合大型晚会,甚至更适合之后的电视演出。
第三位是马三立先生, 如果没有他,《夸住宅》、《地理图》、《吃元宵》、《白事会》、《卖挂票》、《黄鹤楼》、《开粥厂》这样的传统经典,就算有人演,也未必能演出其中的韵味。因此,能听到马老的传统段子,不能不说是幸运的。
马老还开创了天津一派相声特有的风格,就是生活化。特点都是从垫话入正活,就像平常聊天一样,内容也都是紧贴生活的市井俗事。这种相声虽然难以在大型晚会上表演,但他的生命力却是最强的。因此,在天津相声界,有无人不宗马的说法。现在的茶馆相声演出中,也都有马氏相声的影子。
第四位应该是马季先生。如果没有马季先生,整个70年代到80年代初,相声就会成为一个明显的空窗期。相声大师凋零,年过花甲的侯宝林先生单枪匹马,也未必还有精力再培养出一个新星。
马季先生是新派相声和传统相声的一个集大成者,在相声界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他在70年代那种特殊的时期,还在坚持创作演出,还在为这门艺术的发展,寻找新生力量。
马季对于相声人才地培养,同样是为人称道。当年在北大荒给师胜杰先生捧哏的姜昆,被马季培养成了80年代最火的相声演员。 天津制线厂的钳工冯巩,也被马季培养成为相声大咖。90年代相声没落时,冯巩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第五位,终于也必须是郭德纲了。如果没有郭德纲,连80后的人都没有相声听,那么90后,00后对于相声的了解,就跟兵马俑差不多了。
郭德纲最先把茶馆相声推向大众,从此让人知道了什么才是好相声。郭德纲可能不是最早在茶馆说相声的,但他是茶馆相声中经营最好的。他让更多的相声演员看到了茶馆相声的希望,从而更坚定地走上了这条路。
主流相声界组织的演出中,所有的年轻演员,都是来自各地的相声茶馆。主流相声界已经失去了造血功能,连姜主席的亲传弟子们,都没有真正说相声的。相声在他们手里已经死了。
是郭德纲把这门病入膏肓的艺术,带到了大江南北,带到了全世界。听相声竟然能成为时尚,这是前辈名家们不必想的事。“好在还有个郭德纲”,马季先生当年的话确实是真知灼见。大家说,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