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的脊梁——于谦_最后的家_文天祥_尽忠职守

多年后,当一个人昂首踏入刑场时,也许会回忆起年少的豪情壮志,又可能记起他怒斥奸臣,忧国虑民的从容,亦或是想起他站在北京城外殊死一搏的英姿。

曾几何时,人们会因为“莫须有”而遇害的岳飞而惋惜不已时。他们不会想到,在许多年后,史官们在写到“意欲为时,无不咬牙切齿,百姓无不缅怀悲痛。而那个人的名字就叫于谦。

于谦

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大明王朝的缔造者闭上了他的眼睛。而在这同一年,在浙江钱塘,一个婴儿睁开了眼睛。没人会想到,多年后他将挽救整个大明。而这个婴儿就是于谦。这奇妙的巧合难以不让人浮想联翩。

明太祖

与大多数人相同的是,于谦也渴望踏入官场,实现心中抱负。又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从不将四书五经作为自己的唯一通读书籍。而是广读“闲书”,其中甚至包括兵法。他以文天祥为自己的榜样,怀着无限的热忱写下了:

“丈夫意如此,不学腐儒酸。”

随后进京赶考,从此正式进入政坛。

他很幸运,顺利考中进士,经过不怎么长的历练,被任命为御史。如果仅仅这样的话,于谦会在这个职位上尽忠职守,死而后己。后世可能会在《循吏列传》中不轻不重的提上一笔。宣德年间,于谦尽忠职守……并卒于何年何日。

可历史偏偏选中了他,给了他平步青云的机会。

宣德元年,明宣宗朱瞻基叔叔朱高煦策划造反失败,并拒绝与朝廷议和。见到朝廷军队的雄姿之后给朱瞻基下跪认错。

朱瞻基并不太想理会这个无赖,便随意指派了一名官员去斥责他的罪行,以示此次出征的威名。可他偏偏挑中了于谦。

朱瞻基演武图

这段可以用颇为艺术的文字:只见那人款步走来,呔!正是满容正气,双目睁然,恍惚间如包拯转世。又见他面斥王侯,仁义道德,忠君守礼亦见其词虽多有辱骂之意,却不见辱骂之词,掷地有声。群臣为之动容,王侯为之掩面。

可能有些过头,但正史里的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也确实是“伏地战栗”

这一骂不要紧,骂的头头是道,论证有力,条理清晰。朱瞻基从此重新认识于谦,大力培养,他也因此平步青云。与朝中大臣多有交好,为自己打下了极其坚实的政治基础。为官清廉,为民谋利,公正办事,深得百姓爱戴,为自己打下极其坚实的社会基础。世称于青天。

可直到现在于谦也没发现历史已经选中了他。

他生生把大明这盘棋下活了

正统14年8月15日,土木堡兵变

20万明军精锐或死或俘,五十多位朝中重臣(其中不乏治世之能臣)尽数被杀。明英宗被俘虏。举国震惊,这意味着大明已变成了一只纸老虎,多年积累,积世之臣,尽数消亡。

明代宗(当时还不是皇帝)紧急召开朝会,商讨对策。

此时正统14年8月18日。

北京已经十万火急,当时的瓦剌首领也先(土木堡兵变的胜利者)已积极准备攻明事宜并梦想恢复大元。

而城内人心涣散,国无可战之兵(明军三大营天下之精锐,尽天下之武装,皆为瓦剌所获。)将无可帅之才。(曾被朱棣称赞的唯一悍将,张辅亦在土木堡被乱兵砍死)朝中大臣大多惶恐不安。朝会一度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这已经是亡国之象了,没有皇帝,没有士兵,没有将帅,没有钱粮。一切都没有了。

土木堡,毫无准备的大明必输的一场戏仗。

所以南迁吧,一个叫徐珵的人站了出来。这样起码可以保住半壁江山,皇帝仍可享荣华富贵,官员仍可保持自己的达贵身份。

曾几何时,靖康元年,金入侵北宋,大臣纷纷上书投降。宋最终不战一人一卒,向金投降,国破家亡。大批汉人被杀,皇室被当狗马待遇。此时难道要有正统之耻吗?

无能!二帝被俘,众女被辱

历史,好像偏爱了明朝。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于谦。他不会允许,中原的耻辱再度上演。

“独不见宋难渡事乎?”

他怒吼着,痛斥建议南迁的大臣,他的怒吼,吼出了中原不屈的意志,吼出了多少有志之士的满腔热血。这一吼震醒了明代宗,震醒了犹豫不决的大臣。

斗!斗到底!大明必胜!

至此,于谦被任命全权守卫北京,这个国家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中。

他就是大明最后的脊梁,他站在北京城头,他见到了百姓的惶恐不安,见到了士兵的沮丧颓废,但他只是看着。凝视着北方,在那里,也先已准备好军队,随时准备毁灭整个大明。

他大手一挥,几乎将全部重要的备操军调往北京,为什么没有精锐?因为精锐全死在了土木堡,东拼西凑总计22万人。他甚至顾不得大国体面。派人去朝鲜借兵,将大批粮食运往京城。并拥立明代宗为真正的皇帝,稳定人心,并清除英宗时的奸臣余党使朝政稳定。

这已经是大明最后的家底了,若此仗败,大明必亡。

誓死,不降!

全国齐心协力,誓死守卫京城,此战乃护国之战,而这一切的责任与压力都在一个人身上:于谦

也先终于出击了,在他眼中,北京已是囊中之物,很快,他将光复大元与忽必烈齐名!可惜大明不是北宋,起码,大明多了一个人

史载,北京保卫战,于谦驳回石亨守城之议,令全军出城迎战,有不战者立斩。分散诸将镇守北京八门。自己坐镇第九门,面对也先亲率的主力部队。并下死令“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规定非战胜敌军不许入城。

古有项羽破釜沉舟破秦军,今有于谦全军出击战也先!

战神项羽

战争的经历照样是惨烈的,也先最终被击溃。同时瓦剌也因此元气大伤,他在撤退时必定会思索,为什么在土木堡不堪一击的明军在今日会如此凶狠。他想不通,对面仅仅是新出的士兵训练不足,装备不全,且无名将坐镇(于谦是文臣,之前没有带兵经验),为何他会败?

答案很简单,因为这是大明最后的意志。

战后,于谦拒绝奖赏,理由也极为简单,他认为身为人臣,竟然让人打到京城,是自己的耻辱,不敢获赏,明代宗赐他宝剑,紫袍,他直接将其藏起来,不与示人。

用来形容于谦再合适不过

照这样发展下去,于谦已经不年轻了,他可能会在明代宗的宠信下,作为一代名臣,安然的离去。他是个伟大的人,可这份伟大要提前终结了。

1457年正月16日夜,长期被俘的明英宗在回国后遭受弟弟明代宗的囚禁,正式发动政变并取得成功。

不久,英宗因徐有贞(即徐珵,上书南迁那位)谗言决心处死于谦,以巩固皇位。

于谦被污蔑迎立外藩。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动过召唤藩王进京的金牌。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发表过支持藩王入京的言论。

于是,徐有贞在没有任何证据下说出了那句千古恶言:

“虽无显迹,意有之。”

正月23日,崇文门外于谦在北京被斩首,时年59岁。

于谦逝世后,举国哀痛,每日每夜总会有人不顾生命危险,前往于谦横尸处祭拜。孙太后为之痛哭数日。人们什么都知道,一个英雄走了,一个国家的守卫者被害了。

史载:“天下冤之”

说他得知自己的结局后,是否还会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我想会的。他照样会写上那首诗,毅然走上刑场。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因为他的名字,

叫于谦。




各位观众,观者无意,言者有心,期待您期待我的下文。

  • 来源:郭德纲于谦相声全集
  • 发表日期:2021-06-05 08:02:28 栏目:郭德纲于谦相声全集
  • 文章地址:http://www.guonainai.com.cn/

上一篇:【关于谦哥的谣言】_华人之光_魔术师_发自内心

下一篇:这一次,27岁的郭麒麟,已经在另一个圈子里红得发紫